暴龍
擁有足以自豪,強而有力顎部的超級肉食性恐龍──暴龍
在新系列「DINO GRAPHICS」中,我們將透過3D電腦繪圖方式重建代表性恐龍的「骨骼復原圖」和「生物形態復原圖」,並同時介紹恐龍真實多彩的全貌以及有關恐龍的最新研究。本期主角是知名度與受歡迎程度皆相當高,又名霸王龍的暴龍(Tyrannosaurus),希望您在閱讀骨骼復原圖和生物形態復原圖(130~131頁)的同時,也能享受恐龍世界的樂趣。在本文最後,也將會針對暴龍類的成員與鳥類之間的關係進行解說。
在19世紀末,位於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開始正式蒐集恐龍化石。該館的古生物學者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派遣著名的化石獵人──布朗(Barnum Brown)到國內外到處搜尋生物化石,而布朗也果然不負所托接二連三地採集到了恐龍和哺乳類的化石。
1902年,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荒野發現了露出於山丘斜面的骨骼化石。當他們挖掘地面,清除砂石,並逐漸慢慢切割化石時,發現那裡有目前為止所未見過的恐龍化石。之後奧斯本趕緊對布朗攜回的標本進行研究,並且在1905年發表的論文中將其命名為「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以下簡稱暴龍)。在1915年時,史上第一個暴龍全身骨架復原標本首次完成。
雖然暴龍的化石從以前開始就一直深受注目,但事實上,至1980年代為止,所記錄的標本中,全身化石保存率最高的也只有48%,幾乎所有標本化石保存率都在30%以下。
到了1990年,出現了可使暴龍研究突飛猛進的一大發現。那就是在美國南達科他州荒野進行恐龍化石調查的民間研究所,發現了露出山崖壁面的暴龍脊椎骨(背骨的一部分)化石。該化石的標本即以該發現者,亦即考古學家韓卓克森(Susan Hendrickson)的名字命名,暱稱為「Sue」。Sue的骨骼化石保存率實際約達73%,是目前為止的標本中最佳者,至今仍未能發現比Sue更優質的標本。
到了現在,我們已經逐漸了解暴龍的一些詳細生態,例如牠們擁有非常強而有力的顎部以及靈敏的嗅覺等。暴龍在肉食性恐龍中可說是最「強壯」者,因此也被稱為「超級肉食性恐龍」。
○靈敏的嗅覺
透過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拍攝顱骨內容納腦部的空間,即可推估出腦部的形狀。分析暴龍顱骨化石的結果,發現跟身體的大小相較,與嗅覺有關,稱為「嗅球」(olfactory bulb)的這個部位非常巨大,因此古生物學家認為暴龍擁有敏銳的嗅覺。
○利用前肢支撐身體站起來
與巨大的身軀相比,暴龍的前肢可說極為短小。古生物學家認為暴龍的前肢很難作為制伏獵物等用途使用。而另一方面,近年來,在經由考量骨骼的可活動範圍和肌肉的附著方式後所進行的模擬結果,推測暴龍應該是從蹲下姿勢利用前肢支撐身體站起來。
○連獵物骨頭一起咬碎吞食
古生物學家認為暴龍的頭部骨頭比起其他「獸腳亞目(Theropoda)」(請參考132~133頁)更為強壯,並且有大塊肌肉附著。此外,根據推算結果,其咬合力(施加在單1根後面牙齒的力)最大達6公噸,因此暴龍疑似會連獵物的骨頭也都咬碎吞食到肚子裡去。
再者,暴龍的牙齒相當粗厚,邊緣像鋸齒般的凹凸不平。據表示,這個像鋸齒般凹凸的結構可以協助暴龍撕裂獵物的肉塊。
○有羽毛嗎?
在2012年時有報告表示,比雷克斯暴龍更具有祖先特徵的暴龍家族成員「華麗羽暴龍(Yutyrannus huali)」(意即擁有美麗羽毛的暴君)的成體化石有羽毛的痕跡。該化石是在中國發現的,推估全長約達9公尺。自此以後,在基於「其他的大型暴龍成員也可能長有羽毛」的想法下,有時描繪暴龍時,會在背側和尾巴部位添加羽毛。由於雷克斯暴龍本身並未經確認有羽毛,因此這裡顯示的是沒有羽毛的傳統復原圖。
最早的恐龍族群之一,也是演化形成鳥類的一大族群──獸腳類
雷克斯暴龍是代表「暴龍類(暴龍超科)」(Tyrannosauroidea)的有效模式種。暴龍類不是只有雷克斯暴龍而已,還有其他幾種近親種也是屬於暴龍類。
包括暴龍類在內的所有肉食性恐龍都包含於「獸腳類(獸腳亞目)」(Theropoda)中。獸腳類主要是二足步行,係構成具有與蜥蜴類似骨盤(也稱骨盆)形狀的「蜥臀目」(蜥臀類)的類群之一。獸腳類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草食性的種類或是雜食性種類。
1996年,首度出現「有羽毛恐龍」(feathered dinosaurs)的報告。該種有羽毛恐龍也是屬於獸腳類。從這次報告後,有關各種獸腳類的化石中有羽毛或羽毛痕跡的報告也陸陸續續出現。結果現在大部分的獸腳類復原圖中,姑且不論長短、大小,大多數的獸腳類恐龍都會被描繪成帶有羽毛的模樣。
牛頓科學雜誌 第74集